標題: [轉載]15個不尋常的史前生物
hawkhsu (紅塵一步終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
傲笑綠豆
貢獻良多   人見人愛   熱愛本站   長老會員   版主   超級版主   管理員  

帖子 364
威望 118131
金綠豆 118130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305
用戶失蹤天數 18
來自 天外方界
狀態 離線
發表於 2012-3-15 11:57 
59.116.5.10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15 恐象
恐象(學名:Deinotherium)是象的史前親屬,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。在這段時間,恐象只有少許變化。恐象像現今的象,但鼻較短,而象牙則向下彎曲。
恐象是已知第三大的陸上哺乳動物,僅次於巨犀與松花江猛獁。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-4.5米,最大的可達5米。估計體重超過12噸。恐象分佈於亞洲、非洲及歐洲等地區。艾德麗安·梅約(Adrienne Mayor)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。 在克里特島淺沉積岩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,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,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游泳的能力。








14 鐮刀龍
鐮刀龍(屬名:Therizinosaurus)意為「鐮刀蜥蜴」,therizo在希臘文意為「切割」或「砍斷」,sauros意為「蜥蜴」。鐮刀龍是種非常大型的鐮刀龍超科恐龍(原先為慢龍下目)。牠們可生長至9.6公尺長,重量可達3到6噸。鐮刀龍生存於晚白堊紀(晚坎潘階到早馬斯垂克階),約7000萬年前,是鐮刀龍類中較晚期與最大型的物種。鐮刀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蒙古,當首次被發目前,牠們被認為是種烏龜,這也是其種小名的來源,但現在鐮刀龍被認為是種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。






13 耀龍
耀龍(屬名:Epidexipteryx)意為「炫燿的羽毛」,是種小型手盜龍類恐龍,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寧城縣的道虎溝化石層,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或晚期,約1億6800萬到1億5200萬年前。耀龍的化石保存了羽毛痕跡,是化石紀錄裡已知最早的純裝飾用羽毛。





12 樹息龍
樹息龍(學名Epidendrosaurus)是中生代中期的恐龍,屬於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。牠是非鳥類恐龍中,第一類明顯是完全或半棲息於樹上的恐龍。樹息龍的模式標本有化石化的羽毛輪廓。化石的部分關節脫落,大部分骨頭被扁平地夾在岩板間。這個標本被認為是幼體,像麻雀般大小。由於牠是幼體,完全成長的樹息龍大小仍是個謎。
樹息龍其中的一個特徵是第三指最長,是第二指的兩倍長;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第二指最長,目前只有樹息龍與擅攀鳥龍的第三指最長。樹息龍的長手指,就像現今的指猴。
樹息龍的頜部形狀圓而寬。下頜有至少12顆牙齒,前段牙齒較大,後段牙齒較小。下頜的各骨頭癒合,此特徵僅見於偷蛋龍類恐龍。尾巴相當長,是股骨長度的六倍,末端有扇形羽毛。






11 小盜龍
小盜龍 (屬名:Microraptor)意為「小型盜賊」,是一種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龍,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,約1億2000萬年前,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。如同始祖鳥,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。在2003年,徐星推測小盜龍可以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。目前已有兩個被命名種,分別為趙氏小盜龍(M. zhaoianus)與顧氏小盜龍(M. gui);最近有人提出這兩個種其實都屬於單一種,可能是趙氏小盜龍。羽龍是另外一種有翼的馳龍科恐龍,可能也是小盜龍屬的一個種。






10 長鱗龍
長鱗龍(學名:Longisquama)是種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,生活於2億3000萬年到2億2500前的早三疊紀,在現今的吉爾吉斯斯坦地區。牠的化石是一個保存狀態差、不完整的化石,包括編號PIN 2548/4及PIN 2584/5的兩塊石板,並5條可能是外皮的附著物。這些標本都存放在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內。長鱗龍在不同的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解釋,且是鳥類起源爭論的中心。對於一些學者來說,長鱗龍是冷血、可滑翔的原始鳥類(Proavis),並証明鳥類不是恐龍的後代。其他學者則認為牠只是躺在蕨類植物的蜥蜴。
長鱗龍的學名意思是「長的鱗片」,是參考牠那些彷彿從皮膚上生長的長結構。






9 長頸龍
長頸龍(屬名Tanystropheus)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,身長約6公尺(20呎)。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,頸部長3公尺(10呎),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。儘管頸部如此長,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,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。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。在義大利的Besano地層,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,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,約2億3200萬年前。長頸龍的屬名意為「長的脊椎」。






8 沙洛維龍
沙洛維龍(屬名:Sharovipteryx),意思為「沙洛維的翼」,原先名為Podopteryx(意為足翼),是最早期的滑翔爬行動物之一,生存於三疊紀中至晚期之間,約2億3000萬到2億2500萬年前。牠身長接近8吋,尾巴極長,重達7.5公克。牠可能與翼龍類有接近親緣關系,或者是翼龍類的祖先,但這論點是有爭議的。與翼龍類不同的是,沙洛維龍的翼膜主要連接在後肢之間,而非牠非常短的前肢。





7 夜翼龍
夜翼龍(學名:Nyctosaurus)是翼手龍亞目的一屬,因牠們異常長的大型頭頂冠飾而著名,最今發現的掠海翼龍也有類似的冠飾。少數科學家假設這些類似鹿角的冠飾,可能用來支撐肉質帆狀物,當掠過海面捕食魚類時,帆狀物可用來穩定。牠們的化石在美國中西部發現,這個地區在白堊紀時是廣闊的淺海。夜翼龍的早期化石並未透露出複雜的冠飾,只有發現類似無齒翼龍的較小結構。夜翼龍是唯一翼上沒有爪的翼龍類,只保留翼上的第四手指,這可能讓夜翼龍在地面上運動時不方便,讓科學家們推測夜翼龍的大部分時間在飛行上,而很少在地面上。因為夜翼龍缺乏前肢的爪,牠們不可能攀爬懸崖或樹幹。夜翼龍比牠的近親無齒翼龍存活還久,牠們存活到白堊紀-第三紀滅絕事件。






6 南翼龍
南翼龍(Pterodaustro)是種生存於南美洲的白堊紀翼龍類,生存於1億4000萬年前。南翼龍翼展長達132公分,擁有大約1000顆長而狹窄的鬃毛形狀牙齒,被推測以過濾方式捕食獵物,類似現代紅鶴。牠嘴部裡的鬃毛狀結構可能用來過濾水中的甲殼動物、浮游生物、藻類、以及其他小型水中動物。牠可能在淺水中涉水而行過濾食物,類似紅鶴,或飛行時可能掠過水面,用喙狀嘴撈起食物。南翼龍一旦抓到食物,牠可能用牠上頜的小型球狀牙齒將食物搗碎。






5 鄧氏魚
鄧氏魚(Dunkleosteus),一種活於泥盆紀時代(距今約3.6億至4.15億年前)的古生物,長約8至10公尺,重量可達4噸,被視為該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,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。






4 胸脊鯊
胸脊鯊(學名Stethacanthus),又名胸棘鯊或齒背鯊,是鯊魚的一滅絕屬。牠們生存於約3600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至石炭紀早期。其化石發現於歐洲及北美洲。胸脊鯊長約70厘米,外觀像現今的鯊魚。牠們的背鰭很特別,外形像鐵砧。牠們的頭部及背鰭滿佈細小的棘,就像是現今鯊魚盾鱗的放大版。一些學者認為背鰭有求愛的作用,另有一些認為是用來自衛的。






3 旋齒鯊
旋齒鯊(學名Helicoprion),Helico源自希臘語“螺旋狀”,Prion則源自“鋸”,組合起來意即“螺旋鋸”。這用來指它的牙齒,這些牙齒從大到小,內捲成環狀螺旋形齒,猶如銑刀般,極富切削感,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慄。而問題也就出在這些牙齒上,打自發現那年起,旋齒到底於鯊魚的哪個位置的爭論便持續迄今。因為無論是現生的鯊魚,還是其它脊椎動物,都沒有任何一個種類發現長有這種旋齒。旋齒鯊本目中一個奇特的絕滅類群,發現於二疊系三疊系中。此鯊類的牙齒在上下頜左右兩塊頜骨接合處向下向內捲曲成環圈狀,生長方式非常特殊。






2 恐手龍
恐手龍(學名Deinocheirus)是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,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南部,約7000萬年前,可能屬於似鳥龍下目。唯一的恐手龍化石是一對巨大的前肢,長達2.4米,有著25厘米長的指爪、一些肋骨及脊椎。恐手龍是由Halszka Osmólska及Ewa Roniewicz於1970年所命名的,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「恐怖的手」。模式種是奇異恐手龍(D. mirificus),是目前的唯一已命名種,種名是來自拉丁文的「獨特」。這對化石化的手臂模型現正在挪威的奧斯陸大學、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、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、以及猶他州的恐龍博物館等地展覽。




1 雙腔龍
雙腔龍(學名Amphicoelias)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,當中包括了已知體型最大的恐龍,易碎雙腔龍(A. fragillimus)。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「amphi」(意即「兩面」)及「koilos」(意即「空腔」或「空洞」)而來,故中文取名雙腔龍。根據唯一的骨頭化石,估計易碎雙腔龍體長長達40-60米,而體重可能達122公噸,約為藍鯨體長的兩倍,體重的三分之二。但在1870年代描述這種恐龍後不久,這塊唯一的骨頭就遺失了,存有的證據就只有一些插圖及紀錄。雙腔龍的化石,都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6地層帶。






不說明這些動物是史前生物,可能會誤認為是神怪小說裡所創造出來的。實際上,牠是確有其物,更有可能是當時的霸主或梟雄呢!